fiogf49gjkf0d
我国遥感产业出路何在?
时间:2016年8月12日
四维世景总经理徐丽萍:国产商业遥感卫星将扮演重要角色
徐丽萍指出,中国的商业化遥感服务团队,得益于多年来不断创立的遥感商业化服务公司,把国外最先进的遥感数据引入国内市场来,国内商业用户才可以获取到、应用到丰富的全球商业卫星资源。此外,近年来,国内卫星技术发展推动了国内遥感、商业遥感、商业航天市场领域的快速发展,数据处理软件也越来越多,数据处理效率、精度、结果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四维世景总经理徐丽萍
0.5米分辨率的商业卫星将于9月发射
徐丽萍表示,四维世景今年需要发射Super View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这也将是中国首个0.5米分辨率的商业遥感卫星的星座,这将是由中国人制造、运营的卫星系统,计划于今年12月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预计2022年左右完成整个星座的发射计划。Super View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将常用的高分辨率的光学卫星组合在一起,后期还将包括高光谱的卫星、视频卫星、高光谱与视频卫星。
自主遥感卫星商业应用前景广阔
在应用领域,未来0.5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据源已深入了测绘、规划、国土与海洋等多个领域,还将会继续在传统应用领域发挥作用,并且还能对开展热点追踪,例如旅游旺季的时候,对于旅游区能不能通过卫星对这个旅游区进行人员流动跟踪。
基于遥感数据的增值产品很多,范畴很大,可以根据卫星影像直接形成的产品,这也是遥感卫星能够直接扩展的衍生服务领域形成的增值产品。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公共云和私有云服务,也可以形成多种不同服务模式,创新服务理念,不仅仅为用户提供标准原始数据,还可以提供数据有关的各类产品。
数字地球中国区首席代表宋常青:高质量遥感数据是重要服务基础
宋常青指出,目前社会上有许多新的卫星数据源,也有很多公司加入到遥感影像获取的行列,这是一个从数据匮乏到数据丰富的模式的转变,地理空间技术和数据的组合可以有效帮助政府部门达成透明、责任、合规、品质、高效的管理目标,可以形成规模化、跨部门共享的数据源、技术手段改善现有的服务能力。由于地理空间数据量大,成本比较高昂,可以形成规模化、跨部门共享的数据源、技术手段改善现有的服务能力。
其中,高质量遥感数据是所有可以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政务服务最基础的数据,其中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一些服务,实际上都有机会可以应用这样的数据,能够用到这种高质量遥感数据,作为核心数据层,去解决在整个政务管理,以及社会各类应用方面,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吉威时代软件副总经理邬皛頔:建设影像基准网推进遥感商业
随着国家卫星战略展开,获取数据能力增强,但是从数据价值上来讲,一些数据缺乏时效性。如何确保遥感卫星可在最短时间内将数据传到用户手中,成了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北京吉威时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邬皛頔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
三大技术提高数据利用率
影像基准网是一个平差模型,模型的构建取决于构建时的精度需求。分辨率越来越高,每一级影像覆盖面越来越小,平差模型承载的规模也变小,这样就会提高数据的准确率和传输率,实现无缝更新。但要求影像数据相对精度统一,绝对精度不变。主要涉及以下三种技术:遥感影像实时处理:云计算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海量卫星数据的处理,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算法,对影像进行分析。实时发布:在全自动校正支撑下,数据每天都可以以最终镶嵌级产品发布。从零库存角度重新定义遥感影像数据服务模式。深度学习:基于深度学习信息提取,进行建筑物识别,让计算机具备跟作业人员一样的观察、理解空间信息能力,可自动提取道路等分类数据,提升遥感信息提取有效性,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将之前废弃的数据重新利用起来。
服务用户才是生存之道
通过以上三个技术,可以构想遥感数据实时发布的模式:卫星返回数据,在基准网辅助下,利用实时处理技术,将数据进行切片处理至可发布状态,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分类提取数据,为用户所需要的产品服务。技术发展可以带动行业发展,但更重要的是数据精度。根据用户不同需求,通过深度学习,发布附有更高价值的信息产品,并保证其数据精度可达到像素级,这或许也是商业遥感未来的发展趋势。
Planet高级产品经理Robin:微小卫星将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来自美国Planet卫星公司的Robin Oliva-Kraft为大家分享了精彩的演讲:如何在行业内引领遥感数据革命,改变整个遥感影像的思维模式?Robin Oliva-Kraft表示,过去几年Planet通过放飞多群小型卫星,实现3-5米的每日成像,利用这些数据为全世界建立时间序列资源库,并以此来引领遥感数据革命。
微小卫星的三大优势
首先是设计、制造、迭代上的优势。Robin Oliva-Kraft表示,Planet借助智能手机带来的技术革命,把消费级别的电子元件用于商业卫星制造中,这样可以快速设计建造卫星,还可以迅速迭代。相比传统大卫星要在发射前若干年就要确定所有元件规格,价格上很好控制。在过去3年中,Planet已经完成13个版本信鸽卫星,都是大量生产信鸽小卫星,而且成群放飞。在技术上有很大灵活空间,即使发射失败也有比较有效的回收办法。第二个优势是在数据处理上面实现了全自动化。Robin Oliva-Kraft举了一个例子,NASA卫星运维需要30个员工,每天工作24个小时。而Planet用同样的模式来运维70颗卫星,大概就需要两千人。信鸽卫星的任务控制都是全自动。Planet现在大概有70颗信鸽卫星,将来预计会有几百颗信鸽卫星,这样可以为用户节省成本。最后,Planet在云计算方面也非常注重。当信鸽卫星采集的影像数据到达地面站之后,数据是直接被发送到云服务器上面,影像处理上面Planet已经实现从正视校正,色彩校正、镶嵌一直到切片、瓦片的全自动化。这也意味着卫星影像从数据获取一直到提供给用户,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而传统卫星数据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真正到用户手里。
未来,数据覆盖率提高、成本降低
Robin Oliva-Kraft表示,希望这些优势能够为对地观测翻开崭新一页。因为传统的卫星模式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价格昂贵,而且需要定点定向任务作业,并且覆盖有限,重访频次全球比较低,获取数据时间比较长,Planet公司卫星实时开启对全球的扫描模式,不需要定点布置任务,有很高全球覆盖率,在价格上也有很大的优势。
北京视宝卫星图像市场及渠道总监杨戎智对商业遥感新挑战 杨戎说,16年前她刚进入遥感行业时,给周围很多人解释遥感是什么,别人很难理解,而到了今天,已经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她这个遥感“老兵”都有搞不懂的遥感技术。
海量数据自动生产是核心能力
在数据处理方面,注重自动化数据生产能力非常重要,比如空客是整合了像素工厂和街景工厂两套系统而形成的,与传统三维建模不同,用倾斜摄影测量达到测绘级精度,目前海量生产速度大概是3个小时一平方公里整个模就能建好。这些都是探讨商业化应用的前提。另外空客还有一个像素工厂和卫星数据相结合的新产品,已经实现利用高分辨率像对,生产全球任意地方的三维模型。在很多地方不能飞的情况下,意义重大。
在中国产业化落地难
在产业链下游,空客集团是一个传统卫星数据提供商,有一整套服务。现在国内厂商都在讲提供服务,深入用户行业中去,空客在全球也这样做,但在中国空客有自己特殊情况,比如说保密问题、国际标准不同等。
所有厂商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产业化在中国落地的时候会比较费劲。在中国,空客更多是给用户提供独特原料,增值部分留给了客户。
中国遥感科技集团CEO任伏虎:卫星遥感产业化亟待扫清四大障碍
卫星遥感产业化的四大障碍
第一,数据保障问题。现在有很多卫星在做全球观测,但要让这些数据能及时实现应用的产业化,目前还没法做到及时供给,这对产业化就是一大障碍。第二,产业化成本问题。一是经济成本。二是使用成本。第三,数据服务的挖掘问题。“卖数据”已经不是现在产业发展的一个最佳模式,越来越少的公司做数据代理,都在转向全面增值服务。但现状是,对遥感数据的挖掘仍旧不够,即便帮用户找到数据后做的也是一些基本处理,中间的增值环节差很多。遥感的数据业务要变成信息业务,把从卖面粉变成卖蛋糕,产业价值才能提升。第四,产业协同问题。遥感产业链并没有完全形成。现在,遥感上下游产业链非常不完整,缺少很多技术连贯支撑。
遥感卫星要迈向产业化,首先要打牢基础
首先,现在需要把各种卫星资源汇集起来,形成高分辨率、高频次的遥感服务。其次,通过大数据,形成对时空连续数据的深入分析,从而形成信息产品、形成知识,乃至智慧服务。再次,要通过云计算、云服务的方式,提供在线服务,降低产业化过程中的数据使用成本。形成对数据、信息的按需使用,在线租赁。最终,要通过“互联网+”形成产业链上的创新创业环境,补齐产业链的上下游缺失环节,让链上成员都能利用一个大平台对数据做出更多增值、服务的市场部署。
卫星遥感进入3.0时代,我们要解决整合服务问题
2010年以前,在发展卫星遥感的技术上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包括各类的卫星传感器,也包括我们各种的模型与应用研究。2010年-2015年,我们从国家到产业层面都注意到了要发展“能力”,即数据保障能力。这对遥感形成产业化、业务化、市场化的运作很重要。在此期间,我们也探索了各种各样的模式来发展。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虚拟卫星组网,进行相应的卫星组合,发展小卫星群,使卫星成本能大大降低,提升我们的卫星遥感产业化能力。
如何让卫星遥感3.0时代走得更好?我们需要整合资源提供云服务:从战略上看,通过商业化卫星发展,集成大量卫星资源,形成产业化的实时遥感服务。通过遥感信息云,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云计算能力,定期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实施云,为产业创新创业者,提供云部署;通过终端,云服务方式进行大屏幕阅读,对政府职能部门定期发布报告,最终打造出遥感产业链的完整生态圈。
天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晓阳协同共建商业遥感应用生态圈程晓阳指出,遥感的发展,需要卫星能力,专业测绘生产能力,航空影像生产能力,以及其他些系统工具的协同合作,再将这些好资源,好数据,好解决方案、好用户集成到一个生态圈,才能共同促进遥感事业发展。
从产业发展来看,合作、协同是关键
回顾整个行业发展状况,90年代末期,数据源大多都是通过国外代理到中国推广,到如今正在布局国产卫星全球化业务,遥感卫星的发展形势在不断改变。程晓阳在会上指出,需要根据形势变化,找到可以合作的方向、平台,共建遥感应用生态圈。这也是他此次参加遥感大会的主题。他在报告中指出,只有从数据源、软件技术、市场、客户、其他解决方案各个方面只有协同才能把整个遥感应用产业发展得更加健康。
传统商业模式遭挑战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遥感应用服务。这种商业模式一般是由企业为其提供各类特定的遥感影像,这种模式是否使用与未来发展,还有待商榷。从数据源来看,目前还对国外卫星数据有所依赖,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数据处理模式上来看,还属于劳动密集型,数据的自动化应该引起重视。基于这些挑战,企业当从已有资源,自身平台,看到自己优势,也找到自己不足。
天目创新看到了这样的不足。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在印度发射一箭三星,构建出了自己的星座,在北京建有接收主站,新加坡、英国、北美、中东也将建立合作站,已经能在国际上研制、发射、运行卫星,也可以在国际上接收布局。目前,天目创新已经被这家公司收购,而此前,天目创新也收购了一家从事遥感变化软件代理公司。不仅如此,天目创新还尝试与泰伯网合作,提供影像数据超市服务,推进了遥感的商业化进程。这种结合把不同资源整合在一起,抱团形成未来竞争力,这是这个时代对企业的要求。
航天宏图副总经理刘东升:推动中国遥感数据软件产业化
专注国产遥感数据处理软件
早期,国内市场上充斥着盗版的国外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产遥感软件的发展。正是基于此,航天宏图从2008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国产遥感数据处理软件PIE,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简单易用、高端自动化的遥感平台。
为了更契合国内用户的需求,PIE实现了对国产操作系统的全面支持,以及多语言二次开发,甚至尝试将遥感数据处理与GIS深度接合。目前,PIE已经升级到4.0版本,延续了全平台、多语种、RS与GIS深度结合以及便捷二次开发的全部功能。
而随着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防灾减灾、水利地质探测等方面,遥感数据处理软件的信息提取解译能力也备受关注。刘东升表示,航天宏图十分重视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在解译能力方面的开发,包括高光谱的数据处理能力、微波数据处理能力,还有激光雷达数据处理能力。通过提高遥感软件的应用性能,来为拓展行业应用市场铺路。
推动中国遥感应用产业化
“遥感技术将走近千家万户,但目前它仍然欠缺一个更大的市场,这就需要理解用户需求,对产品、服务作出改变。我们也将坚信这样的付出,会培育新兴的遥感市场。”刘东升说。而对于国产遥感软件的未来发展,刘东升希望可以一直加大投入,一起做中国人自己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一起推动中国遥感应用产业化。
航天泰坦总经理倪金生:遥感发展一定要走进大众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遥感行业,包括数据服务商、服务提供商以及产品供应商。在卫星应用领域,社会化、产业化浪潮正悄然而至。但目前为止,遥感产业大多还只应用在科研及政府领域,中国乃至世界也没有很好的进入大众服务的解决方案。但是一定有企业正在做这样的尝试。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倪金生在第20届中国遥感大会上做了这样的分享,他分享的主题是“遥感数据的社会化服务浅析”。
如何带给客户定制化服务支撑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等等新技术的发展,企业能带来什么样的定制化服务。一直以来,软件的服务模式是把软件装进去,经过学习之后,使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但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例如做一个水资源分析应用项目,卫星数据处理其实是项目中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水资源分析模型可能要跟气象分析模型结合在一起,做成自己的服务系统。定制化服务是遥感商业应用的前提。倪金生说道,定制化服务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是架构,第二是算法,第三是按需定制。其中,架构作为重中之重,早已不是将遥感、测绘、算法堆砌而成的,而是基于计算机快速并行集群的GPU多核便捷快速处理的架构,且在支撑能力上,能够对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对地观测的光学卫星、激光雷达、无人机数据处理,倾斜摄影测量、各种手机、路灯、路面传感器的数据得处理能力。
遥感要发展,一定要进入大众化服务
在整个遥感产业中,已经应用到国防、海洋及住建等领域,但这些领域面向的依然是国防、政府部门,依然没有实现大众化、定制化服务的革命性跨越。整个行业应用,仍然是围绕一些传统使用数据服务模式,从高分专项,对地观测服务体系,无人机、北斗导航定位、商业化卫星服务体系,地面站数据源,国产数据源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