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热线: 400-998-6208
电话: 010-84896208
传真: 010-82780862
fiogf49gjkf0d

增强现实技术潜力无限 但与公众相距甚远

 时间:2014-11-12 来源:3sNews  

增强现实技术潜力无限 但与公众相距甚远

  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3S新闻周刊》也在年初的2014地理信息行业十大预测中将增强现实技术列为今年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人们也都对其给予了厚望。增强现实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Directions杂志的主编Joe Francica特地撰写一篇关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文章,相信大家读完之后,自有论断。

  对于早期出现的那些增强现实的旅游应用程序,笔者从来都不信服,因为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人手持一部手机,举在面前,沿路搜寻最近的咖啡店,此举既不实用,又颇令人尴尬。

  而近年来,笔者参加了与增强现实有关的大大小小的一些会议。其中,在Bentley系统公司在伦敦举办的“基础设施之年”的活动上,笔者对于一 款增强现实技术结合了3D地下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地图的应用印象深刻。现场巡检工人将会使用手机上的照相设备来观察真实环境,而那些与下水道、水利、电气等 物件相关的位置和分布情况的数字信息也将会一一呈现在真实环境的投影之上。

  但尽管听上去如此美好,然而,一线工人们对于这种位置信息却并不买账,这可真是有些讽刺意味。在地下环境中,物体往往是移动的。管道时有活动, 因而管道的位置尽管看上去似乎在某地,但仍旧可能会移动。举例而言,当你冒着挖破石油管线、或是阻断通信线路的潜在危险,正准备开挖一个大洞的时候,你愿 意去相信这款酷炫的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吗?也许,在人们对增强现实技术产生勘测级的信心之前,还要有一段很长的发展时期。

  同理,还有情境运算技术,同样是潜力巨大,但它的发展仍旧处于“一厢情愿”的局面。专业人士讲到,一位维修工人走到大楼前,大楼便可感知到他的 到来,随后将他即将要开展的作业,呈现在他面前。这时候,他的平板电脑上将会展示出这栋建筑的建筑信息建模(BIM), 最优化的作业路线、所开展作业的地点以及支撑文件。当出现作业任务时,用户将会收到一份下达作业的表格,当作业任务完成之时,所有作业信息将会呈递至楼宇 的管理系统之中。试想一下,这样的工作场景,一位维修工人会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习惯了“土法子”的工人们,如何能迅速适应这种角色转变?

  其实,对此,小编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小编前不久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会上听到了不少关于建筑信息建模的介 绍。按捺不住好奇心的小编,跑过去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些交流。当问及BIM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对方说道,银河SOHO正 是使用BIM技术的典型案例。不偏不倚,3sNews的总部正是坐落在“高大上”的银河SOHO之中,小编再熟悉不过了。当时,小编耳边尚且回荡着会上演 讲报告中提到手持终端设备检测建筑物内部管线的声音,眼前却浮现出一个最熟悉的场景:在银河SOHO某楼某层走廊里,小编发现,楼顶上一个类似于烟感探测 器的小物件估计是坏掉了,嘀嗒嘀嗒地滴水,几个物业管理人员抓耳挠腮地望着楼顶,想着各种解决办法......后来,小编发现那里多了一只接水的桶,嘀嗒 嘀嗒,一连几天……我想说,手持终端去哪里了?BIM去哪里了?

  其实,众所周知,智能化场景之下,能够融合增强现实、建筑信息建模、室内定位导航、传感器网络以及物联网中的情境运算等诸多技术,它们将作为强 大的支撑,促成智能化的未来场景尽快变成现实。但毋庸置疑,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好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为人们的未来作业 带来了全新的方式,而与位置相关的技术将终将展示出其巨大的潜力。纵然,无论是AR、情境运算,还是BIM技术, 都有着广泛且光明的应用场景,但如若只是看上去很美,不进行普及化推广,不接地气,公众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听说过,没见过,更没用过,那它们也只能在各大研 究机构、高端专业人士中进行小范围传播,而一线的维修工人们也就只能先找个水桶来应应急。

声明:数字空间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问题,请优先联系我们 84896208,我们会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