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热线: 400-998-6208
电话: 010-84896208
传真: 010-82780862

       

专访哈工创投总裁都丹:商业航天需资本接力长跑 逻辑是核心技术价值投资


时间:2019128


       1月份的北京寒意逼人,正如资本圈和创投界骤降的温度。不论是昔日高歌猛进的移动互联网渐渐“退潮”,还是曾经叫座又叫好的共享模式被投资人打入“冷宫”,都让“资本寒冬”这个词越发醒目。

 

  而在“硬币的另一面”,硬科技正成为全球资本抢占的高点,巴菲特、孙正义等投资代表人物纷纷向商业航天、物联网、机器人等硬科技产业抛出橄榄枝。然而,尽管商业航天成为“资本寒冬”中的一股暖流,但其依然前路漫漫,发射场资源尚待挖掘、成熟变现商业模式尚未显现、众多企业面临C轮淘汰的风险等问题都不容小觑。

 

  早在3年前,哈工创投就成为国内民营商业航天的投资者之一。不过,其在业界一直颇为低调、鲜有发声。1月中旬,在哈工创投成立3周年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哈工创投总裁都丹,试图揭秘商业航天背后的资本逻辑。

 

  ●缺乏核心技术积累将难生存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里,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势如破竹。20182月,美国SpaceX公司猎鹰重型火箭首发,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了68.3吨,成为推力最大的现役火箭。

 

  而在国内市场,商业航天赛道的故事也精彩纷呈。20184月、5月,星际荣耀和零壹空间分别发射了自己的亚轨道火箭;201810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火箭在酒泉进行了首飞;201812月,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都发射了首颗技术验证星。

 

  时间回拨到三四年前,不同于现在的火热竞速,彼时投资人在看待商业航天赛道时心中尚有疑惑。当时,美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SpaceX已名声大噪,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HRG(即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孵化了商业航天企业零壹空间,背靠HRG的哈工创投紧接着在A轮领投。

 

  都丹表示,A轮投资时,零壹空间团队中只有两名初创人员,选择彼时决策拍板,并在之后持续给予技术、资金、人才、场地的支持,这种自信源于对商业航天的产业理解力和HRG的产业实力。

 

  “商业航天领域是高壁垒行业,不是简单的机械制造领域的创业项目,我们希望看到创业者能够在某一个领域构建出自己的技术壁垒。”对于想要参与到该赛道的创业者,都丹表示,无论是扮演核心角色还是做配套服务,技术壁垒的构建会让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有持久性价值,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积累就介入,未来生存会比较困难。

 

  在访谈过程中,“理解”和“情怀”是都丹反复提及的词汇。都丹回忆称,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就选择在商业航天领域布局,与哈工创投的行业背景密不可分。“因为背靠中国传统老牌航天院校哈工大,很多校友从航天体系内出来后,一起加入到我们投资和孵化的项目中创业,这种对于航天的天然行业情怀,或许是其他投资机构不具备的。”

 

  此外,都丹也表示,随着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该领域创新创业企业的管控要求、准入门槛也会逐步提升,未来只有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保障发射执行、验证技术可行的企业才能获得客户、市场及国家的认可。

 

  ●估值增长过快不利资本助力

 

  事实上,我国对商业公司开放航天市场,源于国务院201411月发布的60号文。政策红利推动了商业航天的发展步伐,大量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在20142015年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都丹看来,近年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后,率先在商业航天领域寻求突破,是众多投资机构转向该领域的催化剂。此外,国外公司SpaceX和蓝色起源的成功试水,让国内业界看到了商业航天领域孕育的新机会,投资机构和从业者希望在产业链中拥有自主核心能力的环节实现商业突破,推动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全球竞速。

 

  根据哈工创投对近50家商业航天企业的跟踪和统计,2018年我国共有19家商业航天企业获得了总额超过23亿元的投资。其中,卫星发射服务领域9家企业的融资总额超过17亿元,同比增长10%卫星星座运营领域8家企业的融资总额超过4亿元,同比增长200%;卫星制造领域2家企业的融资总额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100%

 

  众多资本涌入,让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变得过热?对此,都丹并不认同,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重资产、硬投入、资本接力长跑”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下,国内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条亟待完善,众多资本向商业航天抛出橄榄枝,是商业航天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一环。而在这一点上,相关数据亦有印证,以SpaceX公司为例,其2018年完成了21次火箭发射,同时完成了5亿美元的I轮融资,最新估值达到了300亿美元。

 

  持续投入无疑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动力之一,都丹也认为,随着商业模式不断迭代和科技飞速发展,投资机构要学会和创业者“同频共振”。以哈工创投自身为例,首先要明确自身是一个创业中的创投机构;其次要持续产生自我革新的动力。只有从这样的相似阶段走过,才能理解创业者——尤其是从科研体系和科研院所走出来的技术型创业者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提供解决他们心中疑虑的方案。

 

  “如果说我们投一个企业,只能给他一笔钱,其他的什么都帮不上,这种投资我们是不做的,我们一定要能在某个方面给他支持。”按照都丹的逻辑,哈工创投的投资是偏战略型的投资,主要基于对技术的理解和鉴别能力。即投资企业大部分在A轮和A轮以前,在看项目时会研究其所处的行业、技术、团队、产品、市场,再作出综合判断,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耐心实际上不只是对投资者,也是对产业、对创业者的要求。”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投资逻辑,都丹表示,“硬科技”大部分是替代性技术,从技术研究到走向市场,面临的周期很长,而且最终将改变现有的企业及业态。这意味着,一方面创业者需要能沉得下心认真积淀;另一方面企业估值也不会增长过快,因为估值增长过快不利于“硬科技”资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层层助力。

 

  ●希望后来者更有资本号召力

 

  面对目前商业航天正处于“风口”的火热,都丹颇为冷静。他表示,商业航天不像传统的互联网行业或以前可以迅速形成模式化、迅速复制、迅速盈利的行业,它的发展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失败、非常多的尝试和非常多的迭代更新,只有真正对航天充满热爱和情怀的投资机构进行长远布局,才能形成稳定输出。

 

  “一直以来,(我们)基本上不关注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企业,而是从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同时又有市场强烈需求的企业中挑选投资标的。”在都丹看来,选择商业航天作为投资赛道,背后的逻辑是核心技术价值投资。

 

  都丹透露,目前国内正在起草相关法律,未来法律的出台,将会对行业发展方向、标准及未来走向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全球竞速的时间节点不会遥远。除了相关法律的制定,在都丹看来,近期科创板的推出,也对科技领域企业——特别是对解决国家的产业升级、进口替代类型的企业有了实质性支持,“这会让真正踏实去搞科研、搞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的人和背后的投资人获益。”

 

  “现在普遍比较担心的是盈利。”对于商业化问题,都丹表示,不可否认,国内能率先实现盈利的商业航天从业者将获得更多支持。但商业航天系统复杂,系统级工程的飞行器及载人航天设施等的验证过程及可靠性树立过程,都是长期的实践,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都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自2016年运营以来,哈工创投聚焦机器人、商业航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进行投资布局,目前已参与孵化培育超过80家产业化公司。此前哈工创投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更多偏重于火箭领域,而在2019年,其计划在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选择一些优秀的、有潜力的标的进行投资和扶持。根据国家推出的新政策和行业迸发的新空间,来评估项目技术团队的能力和项目的商业前景及价值。

 

  “我们在商业航天领域投资的时间比较早,那时候还没有太多人关注商业航天,因此希望后来者比我们更加有资本号召力,能够对商业航天多些耐心,多给它一些成长的时间。”都丹说。

声明:数字空间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问题,请优先联系我们 84896208,我们会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